機械表機芯除去功能分類,主要有二大類: 自動機械機芯; 手卷機械機芯。
我個人把自動機械表機芯的結構分為五個部分,
外觀部分(錶殼、錶帶、鏡面。)
字面部分(字面、指標及直觀呈現走時和日曆的機械結構)
撥針部分(把頭、把杆及完成撥動時間的機械結構)
走時部分(主夾板、擺夾板、擺輪、條盒輪、輪夾板、齒輪系、擒縱齒輪系...等機芯結構)
自動部分(自動夾板、自動舵、換向輪、自動傳動輪、自動頭輪等機械結構)
自動部分的有無,區別開了自動機械機芯;手卷機械機芯。
前者的優點突出在方便省心,而後者的優點突出于直觀(打磨工藝一覽無遺)和走時的穩定性。
自動機械手表的結構類型很多,但工作的原理大致是相同的:一般換向輪結構的自動表由自動舵(錘)、換向輪、自動傳動輪、自動頭輪等組成。自動舵(錘)用螺絲固定在中心自動軸上。在離心力的作用下,它圍繞中心旋轉,帶動換向輪,換向輪軸齒又推動自動傳動輪轉動,自動傳動輪推動自動頭輪,自動頭輪與大鋼輪齒咬合,使大鋼輪一個齒一個齒地轉動而達成上條的目的。全自動表是自動舵向任一方向轉動都能上條。區別於單向換向裝置,雙向換向裝置或棘輪棘爪式裝置。
自動機芯的發展史,也是一段自動上鏈系統的進化史。
手錶自動上鏈結構,是英國手錶製造者 John Harwood 先生的發明構造。
1924年,FORTIS(富帝斯)公司的創始人 Walter Vogt與 John Harwood 的會面,在手錶發展史上的具有里程碑的意義。
FORTIS公司與John Harwood合作生產了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機械手表。
于1926年的巴塞爾鐘錶展上,發佈了以HARWOOD命名的產品。
圖1:最早期的HARWOOD。
1926年,ETA機芯的前身之一AS製造出以HARWOOD系統為基礎的第一支自動表。
1929年,勞力士發明了一種自動上鏈的機制,擁有之前在手錶上從未用過的一種擺舵,掀起了鐘錶業的一場革命,成為所有自動機械表的先驅。
自Rolex取得成功以後,自動上鏈系列就變成了鐘錶界重點發展專案,各大小品牌都紛紛加入研製行列,務求改良系統的功能和效能,百花齊放。
1.著名的ETA-2892最初的結構源於ETERNA(綺年華)自行設計開發的超薄機芯CAL.1466U,經過不斷改良設計於1976年更名為ETA-2892。
圖3、4:2892-a2代表作。
2.伯爵:舵輪雙飛,相得益彰。
圖:5、6、7
3.卡地亞:前置擺舵的代表作。
圖:8、9
4.羅傑•杜比:微型擺舵,大隱隱於市。